蚌埠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蚌埠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蚌埠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4月21日
(此件公開發布)
蚌埠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
實施方案(2021—2025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據《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安徽省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年—2025年)的通知》(皖政辦秘〔2021〕121號)和《蚌埠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蚌埠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通知》(蚌政秘〔2021〕58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十四五”時期全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穩定在全省前列,到2025年末超過15%。各縣、區各類人群科學素質發展不平衡問題明顯改善,“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基本形成,科學精神在全社會廣泛弘揚,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日益濃厚,社會文明程度實現新提高。全市科普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共享水平明顯提升,科普活動覆蓋面和有效性進一步拓展,科普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全域科普體系逐步形成。
二、重點任務
(一)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引進科普資源到校開展課后服務,組織學生到科技館、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等開展實踐活動,聯合加強學??茖W類課程教師培訓。聚焦基層需求,每年開展省科技(科普)志愿服務專家團進校園巡講、科普大篷車進校園等活動 20場次以上。(市教育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2.著力培養科技創新后備人才。持續開展英才計劃、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高??茖W營等活動,提升中學生五項學科競賽水平。廣泛開展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機器人競賽、青少年科學節、校園科技節、科普講解大賽、健康科普創作大賽等。(市科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市人防辦、市氣象局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3.實施教師科學素質提升工程。將科學精神納入教師培養過程,將科學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作為重要內容,加強新科技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大對科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通用技術、信息技術等學科教師的培訓力度。加大對學校專兼職科技輔導員教師的支持力度,在評價考核、激勵獎勵、外出培訓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加大鄉村教師培訓力度,深入開展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和認證工作,每年培訓科技輔導員不少于 200 人(次)。(市教育局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4.推進高等教育階段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支持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型實驗、創業訓練和創業實踐項目。組織參加安徽省百所高校百萬大學生科普創意創新大賽、“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招募在校大學生深入科普場所開展科技(科普)志愿服務活動。(團市委、市教育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二)農民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5.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圍繞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針對高素質農民、農村實用人才、鄉村科技人才、農村干部等重點人群,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培訓高素質農民3000人。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及技能等級認定3000人次。積極推薦參評“徽農之星”活動。深入開展“徽姑娘”技能培訓等活動。廣泛發動基層群眾積極參加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知識競賽。圍繞衛生健康、綠色生產、防災減災、移風易俗等內容,深入開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科技三下鄉等群眾性科普活動。(市農業農村局、市婦聯、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6.助力鄉村振興。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科技人員助力鄉村振興,加大選認力度,堅持雙向選擇、按需選認、精準對接,確保在基層開展服務的各級科技特派員達到600名以上,逐步實現全市科技特派員創業和技術服務行政村全覆蓋。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技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建立示范基地,開展科技示范,不斷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積極組織參與科技小院建設。(市科技局、市科協、市農業農村局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三)產業工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7.開展理想信念和職業精神宣傳教育。開展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專題宣傳活動。組織參與“中國夢·勞動美·安徽篇章” “安徽省最美職工” “巾幗建功”等主題活動,深入開展勞模工匠“五進”活動等主題宣傳教育和實踐活動。加大面向企業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的科普宣傳力度,組織專家服務團隊深入企業一線,以預防安全生產事故和控制職業病危害為重點,加大面向企業科技工作者和產業工人的科普宣傳教育力度,提高產業工人安全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市總工會、市婦聯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8.提升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開展勞動技能競賽、青年創新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巾幗創新創業大賽等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職工勞動和技能競賽,全面提升產業工人專業素質、培育技術過硬、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的產業工人隊伍。深入推進各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科技創新工作室、勞模(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等創建工作,發現、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開展“小發明、小創造、小革新、小設計、小建議”等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市總工會、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四)老年人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9.開展老年人科普宣教活動。實施智慧助老行動,依托老年大學(學校、學習點)、社區科普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養老服務機構等,普及智能技術知識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獲取、識別和使用能力。加強老年人健康科普服務,開展健康大講堂、老年健康宣傳周等活動,推動老年人健康科普進社區、進鄉村、進機構、進家庭。利用各類媒體,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體育鍛煉、合理用藥、應急處置等知識,提高老年人健康素養。(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10.實施銀齡科普行動。發展老年協會、老科協等社會組織。發展壯大老年志愿者隊伍,充分發揮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的優勢,著力打造“科技點亮未來”科普活動品牌。(市衛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五)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科學素質提升行動。
11.將針對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的科學素質教育內容納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安徽干部教育在線等教育培訓內容。充分利用“學習強國”等平臺,豐富干部科學教育學習內容,滿足多樣化學習要求。(市委組織部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12.在公務員錄用考試和任職考察中落實科學素質有關要求。將科技等多方面知識列入考試內容,測查報考者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市委組織部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六)科技資源科普化工程。
13.完善科技資源科普化機制。引導和鼓勵科技工作者將創作的科普作品申報各級各類科技獎。加快各類科技、教育資源開發轉化,積極發揮科技社團和科技工作者的作用,探索學術交流與科普活動的緊密結合,促進學術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機制。(市科技局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14.促進科技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培育、認定一批特色科普基地、科普示范點,形成層次分明、分布廣泛、學科完備、特色鮮明的科普基礎設施體系。積極整合資源,引導、支持硅基、生物基等特色產業企業建設具備科學教育功能的科普展示館。加快各類科技資源開發轉化,推動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等創新載體向社會公眾開放實驗室、展示室等科技類設施,利用科技資源開展科普工作,促進科技創新資源向科普資源轉化,推進科普資源開發與共享工程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七)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15.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創新科普傳播內容和方式,加強科普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積極推動將“互聯網+科普”融入“蚌埠科普”建設,增強公眾需求科普信息供給和傳播能力。支持相關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開發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基層的網絡科普資源。充分利用“科普中國”“科普安徽”優質資源,通過電視臺“科普大篷車”電視欄目、微信公眾號等各類媒體平臺,實現傳播分享。引導主流媒體加大科普宣傳力度,增加公益類科普節目的策劃和宣傳。鼓勵引導團隊及個人利用微信和抖音、快手等,形成數字化科學傳播矩陣。加強科學與文化藝術融合,培養打造“科普網紅”。(市委宣傳部、市文化體育旅游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16.推動科普信息落地應用。推動全市主流報刊、網絡、電視、電臺等媒體以開辟專欄、鏈接網址、公益廣告等多種方式,加強“科普中國”等平臺品牌及應用的公益宣傳,積極推動“科普中國”落地應用。充分發揮“皖事通辦”作用,促進數字賦能科普,提升科普服務的精準度。發動廣大黨員、社區居民、領導干部和公務員、農民等群體注冊“科普中國”APP,實現注冊人數和傳播量持續增長。加強科普信息化,與智慧教育、智慧社區等深度融合。(市委宣傳部、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八)科普基礎設施工程。
17.創新現代科技館體系。加強蚌埠市科技館建設與管理,繼續推進蚌埠市科技館免費開放,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做好優質服務,引進、開發“科普實驗、制作、表演”等活動;努力推動蚌埠市科技館新館建設工作,爭取推進和指導懷遠縣、五河縣科技館建設并開放,固鎮縣科技館啟動建設等。各級財政部門做好科技館免費開放經費配套保障。繼續承接中國科協流動科技館巡展活動,開展好科普大篷車巡展活動,每年不少于20場次。(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18.加強科普基地建設。深化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基地等創建活動,到2025年,認定各級各類科普基地100家以上,爭創更多的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鼓勵利用工業遺產和閑置淘汰的生產設施等,建設科技博物館、工業博物館、安全體驗場館和科普創意園等,支持更多的各行業各部門建立科普教育、研學等基地,提高現有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服務能力。(市科協、市科技局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九)基層科普能力提升工程。
19.提升平戰結合應急科普能力。建立應急科普宣教協同機制,堅持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應急宣傳相統一,推動納入各級突發事件應急工作整體規劃和協調機制。有效開展傳染病防治、防災減災、應急避險等主題科普宣教活動,全面推進應急科普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突發事件狀態下,統籌力量開展應急科普,及時做好政策解讀、知識普及和輿情引導等工作。建立應急科普專家隊伍,提升應急管理人員和媒體人員的應急科普能力。(市委宣傳部、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教育局、市氣象局、市人防辦、市總工會、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20.強化基層科普服務體系。廣泛動員學校、醫院、科研院所、企業、科學共同體和社會組織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到2025年,全市注冊成立的科技志愿服務組織超過400個,注冊科技(科普)志愿者超過12000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活動超過5000次。深入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開展全國及省科普示范縣、區創建工作。面向鄉鎮(街道)、社區(村)、學校、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開展科普示范單位創建活動。開展“科普惠民鄉村行”“智愛媽媽行動”“農村少兒愛科學”等,每年每項活動不少于20場次。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雙創活動周、防災減災日、食品安全宣傳周、公眾科學日、世界地球日等科普宣傳活動。廣泛開展碳達峰碳中和科普宣傳,大力推進全民綠色低碳行動,增強全民綠色低碳意識,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人防辦、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十)科普人才建設工程。
21.實施科普人才培養培訓工程。落實安徽省和蚌埠市中長期 科技、教育、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將科普人才發展納入各級各類各行業人才發展規劃。加強科普人才培養、使用和評價的政策研 究,完善動員激勵機制,推動將科普工作實績列入科技人員職稱 評聘條件。依托科研院所、科普組織、企業與相關機構,以科普組織管理、科技教育、科技傳播、科普活動組織、科普經營管理等從業者為重點,加大面向各領域各層次科普人才的繼續教育和 培訓力度,大力培訓面向科普場館、新媒體傳播等領域的專職科 普人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22.加強科普隊伍建設。大力發展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體科普、科普研究等領域專職科普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基層教育、醫療衛生、農業技術推廣等領域的機構負責人作用,引領帶動中小學自然科學類教師、農業技術人員、醫療衛生人員等基層一線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工作。組織參加安徽省優秀科普作品評選、科普講解大賽、科學實驗展演匯演活動、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等。助力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促進長三角科技志愿服務聯盟建設,積極參與承辦長三角科普聯盟活動,促進我市科普人才與長三角發達地區的科技人文交流和資源共享。(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衛生健康委、市農業農村局、市科協等牽頭,各相關成員單位和各縣、區人民政府參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區人民政府負責本實施方案落實工作,要把科學素質建設作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列入年度工作計劃,納入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市直有關成員單位要按照本實施方案任務分工,將重點任務列入本部門本系統年度工作計劃。市科協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方面共同推進落實本實施方案。
(二)保障經費投入。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根據財力情況和科學素質建設的實際需要,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經費投入水平。市財政通過積極爭取上級轉移支付資金對縣、區以下層面開展科學素質建設統籌給予支持。各有關部門根據承擔的工作任務,按照預算管理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加強科學素質建設經費等專項經費使用情況的績效考評,確保??顚S煤褪褂眯Ч?。
(三)加強宣傳引導。各縣、區及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本實施方案的學習宣傳,突出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著力打造社會化協同、智慧化傳播、規范化建設的科學素質建設生態。要大力宣傳在科學素質建設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和典型經驗,營造更加濃厚的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