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灣成了幸福灣

發布日期:2022-09-14 09:33 信息來源:蚌埠新聞網 瀏覽量: 【字體:  

  涂山之南,蜿蜒東流的千里淮河,沿著淮南丘陵自北而來,至懷遠縣常墳鎮南湖村入蚌。千百年來,奔流的淮河水養育了勤勞善良的常墳人民,也澆灌了美麗富饒的大河灣。
  金秋時節站在淮河大堤上,一望無際的稻田生機勃勃,火紅的高粱穗隨風搖曳舞動,一行行白鷺成群高飛,田野旁的芡實塘里,辛勤勞作的人們正在享受豐收的喜悅,一幅壯美的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俯瞰大河灣

  “經過近幾年的移民遷建、興修水利、產業結構調整,如今的大河灣已經變成沿岸人民的‘幸福灣’?!背炴傸h委書記劉化儉指著眼前的田疇沃野高興地說。 


搬進 新家園

  車行駛在大河灣中,如同行駛在平原之上,只有不遠處的淮河堤壩提醒著我們,這里已經是壩外。河灣之內,不時有幾處高出地面的地方,這就是行洪區老百姓口中的莊臺,零散的幾處房屋坐落在莊臺之上,看不見人煙。
  “大河灣,一溜十八崗,永平第一崗?!?0歲的老村支書常乃知告訴記者,崗在當地是高出地面的地方,永平崗村過去就是坐落在這5個莊臺之上。
  在常乃知的記憶中,一共經歷了6次行洪,1984年之后,政府對5個莊臺進行加高,整體高出地面5米,和淮河大堤一樣高?!按蚰菚r候起,來水的時候也不怕淹了?!背D酥f。
  房子能保住,可面對漲水時的10萬畝大河灣水面,永平崗村還是像孤島一樣,村民進出靠船,生活物資也很難運進來。
  “一片汪洋?!贝迕癯O榷Y這樣形容行洪時莊臺的場景。
  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移民遷建工程,永平崗村村民陸續搬出了河灣,住進了新家。
  “跟著我看看新農村去?!彪m然搬入新地方已經有十來年了,常乃知和村民們還是這樣稱呼他們的新家。
  來到常墳鎮街道不遠處的永平崗新村,一幢幢民居小院整齊排列,干凈整潔的水泥路四通八達,一處處綠樹與花草相映成趣?!艾F在家家戶戶都住進了新房子,我領你們來參觀參觀?!弊哌M常乃知家,各類綠植盆栽錯落有致,綠意盎然,二層小樓在綠植和花卉的映襯下,韻味十足。房間內布局合理,裝修大方,干凈整潔。 


花園式的移民遷建小區

  “移民遷建,國家給補貼,個人再拿一點,新家肯定比過去好!”除了日常田間管理,常乃知已經很少再去曾經的莊臺。 


擁抱 新生活

  永平崗村最后一次搬遷是在去年,146戶村民集體搬進了鎮上的小區遇春花園。和先前一批遷入西湖花園小區的居民一樣,住進了花園式的小區。
  來到遇春花園,村民常秀梅正在散步,過去擁擠在逼仄的莊臺上,如今住上了90平方米的洋房,這讓她喜上眉梢。更讓常秀梅高興的是,政府在遷建的同時還建設了學校、客運樞紐站等配套設施。
  在遇春花園正對面,傳來瑯瑯讀書聲。這是涵蓋幼兒園和小學的常墳鎮遇春學校,學校建筑頗具現代風格,塑膠跑道、圖書館、報告廳、食堂等設施一應俱全,“這里的學生不少都來自曾經的莊臺?!眲⒒瘍€說。
  “這里也是我們鎮目前正在重點打造的遇春新區?!眲⒒瘍€介紹,常墳鎮結合移民遷建和鎮區下一步發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采取經營城鎮的理念,在原有3.5平方公里建成區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城鎮化建設。
  根據常墳鎮規劃,接下來,在遇春學校、遇春花園小區等項目完成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遇春新區建設,實施商業綜合體和農產品交易展示中心項目、遇春河帶狀公園、電影院、縣中醫院常墳分院、加油加氣站等項目。配套完善污水管網、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結合明年湯漁湖移民遷建項目,開發遇春花園小區二期項目,計劃安置1200余戶3000多人。
  “大干快干、加快推進,早日把藍圖變為現實?!眲⒒瘍€說。 


大河灣里的生態養殖

  “這是鎮上的新區,等配套越來越完善,我看和城里也沒什么區別?!背P忝穼ξ磥淼纳畛錆M著期待。 


長出 新產業

  常墳全鎮14萬畝土地,大河灣占了一半?!耙荒晔樟舜蠛訛?,五年不缺吃和穿?!碑數厝诉@樣形容大河灣的豐饒。
  跟著常先橋的腳步,記者來到他家的連片玉米種植基地。一株株一人多高的玉米稈,每個玉米稈上都掛著兩到三個結實飽滿的玉米棒。
  “再過20天,玉米能豐收了?!庇榔綅彺迕癜岢銮f臺后,地還是那個地,只不過種的方式方法不一樣了,不少人開始流轉土地發展現代農業,常先橋就是其中一位。
  經過多年發展,常先橋目前流轉土地500多畝,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擁有植保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農機十余臺?!艾F在糧食剛剛收上來,客商就拿著現金來到了地頭,種地也都是全程機械化,國家還有農機補貼?!狈N了一輩子地,常先橋說他現在趕上了好時候。
  最近幾年,常墳鎮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改造泵站13座,疏浚大溝7條,新建溝橋12座,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3萬畝,“旱改水”完成2000畝……這些項目大部分位于大河灣內。
  “目前,全鎮流轉土地達7萬畝左右,土地規模經營也催生了‘新產業’?!眲⒒瘍€說。
  秋天是芡實收獲的季節,大河灣內,遠遠望去,葉子在水面上層層鋪開,呈現出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的豐收畫卷?;占Z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1800畝芡實塘里,一片忙碌。
  “早上5點鐘就過來忙活了,采摘周期90天,每天將近200塊錢,地里有了新產業,我也跟著增收,日子更有盼頭了?!庇榔綅彺宕迕駥O燈鳳高興地說。只見她不停地從水下撈出果苞,然后熟練地用小刀割斷芡實苞子底部,狀如雞頭的芡實苞子就收割上來了,整個過程干凈利落。
  這只是常墳鎮通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以現代農業產業發展促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今年,徽糧在常墳鎮大河灣內流轉土地1.5萬畝,有了現代農業科技的賦能,大河灣內產業多點開花。
  “我們種植了1800畝芡實、8000畝蓮藕、1000畝糯稻還有4000畝的訂單高粱?!被占Z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年峰告訴記者,產業多元化發展既提高了土地附加值,也帶動了流轉村的村集體收入增長。
  現代農業經營主體還培育帶動了當地種糧大戶。郭東村村民郭偉軍在徽糧的技術指導下,種植了1000畝的訂單高粱?!霸缭绾兔┡_鎮的酒廠簽訂了訂單協議,旱澇保收?!惫鶄ボ姼吲d地說。
  今年,常墳鎮謀劃實施了200畝農民工創業園項目。利用現有優質糯稻、水生作物、水產養殖等,推動營養米粉、米線、蓮藕深加工生產線建設,實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謀劃了200畝的物流園項目,配套農產品物流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形成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
  “我們將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引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稅收貢獻大的優質企業。同時圍繞明文化、花鼓燈文化,把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緊密結合起來,聚焦旅游經濟發展,擦亮‘遇春故里,鼓韻常墳’的招牌,努力把常墳打造成蚌淮之間的綜合型經貿旅游中心鎮?!闭雇磥?,劉化儉信心十足。(蚌埠新聞網記者 年福燁 文/圖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